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甘肃资讯 > 正文

甘肃出台地方法规 防治农村“白色污染”

www.xibuxinwen.com(2013-12-06)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随着农膜使用量的持续增加、使用年数的增长,残留和随意丢弃的废旧农膜形成的污染亦在加剧。大风起兮,群“膜”乱舞,常见于中国西部农村。 甘肃农牧厅供图 摄
                                随着农膜使用量的持续增加、使用年数的增长,残留和随意丢弃的废旧农膜形成的污染亦在加剧。大风起兮,群“膜”乱舞,常见于中国西部农村。

  西部新闻网12月6日电临近岁末,在中国粮食总产今年首次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的大背景下,西部贫困省份甘肃多地亦有粮食继续增产的喜讯。然而,曾经为扭转甘肃粮食匮乏窘境立下汗马功劳的农膜却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最主要“元凶”。

  目前,包括农用地膜、白色塑料饭盒、塑料袋等“白色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西部农村环保的一大难题。随着农膜使用量的持续增加、使用年数的增长,残留和随意丢弃的废旧农膜形成的污染亦在加剧。大风起兮,群“膜”乱舞,常见于西部农村。

  近日,甘肃以立法形式通过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使用地膜面积仅次于新疆、居中国第二位的甘肃省,在治理“白色污染”上迈出了国内首创立法降“膜”的实质性步伐。

  6日,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副调研员李崇霄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对此进行了解读。“农膜质量标准过于宽松,导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较难,是造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难的最主要原因。”他说,这部地方法规禁止在其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农膜,实现了从源头上对农村“白色污染”进行防治。

  地膜覆盖是旱作农业的关键技术措施,因显著的保水和提高地温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甘肃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推广应用这项技术,90年代得到全面普及,如今已覆盖全省5200多万亩耕地的一半左右。

  “曾经粮食严重匮乏的甘肃,到如今自给自足后尚有盈余,农膜之功不可没。”李崇霄当日向记者讲述了农膜对中国干旱地区农业增产的积极影响。不过,他同时坦言,“以农膜为首的农村"白色污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据了解,国家对农用地膜厚度规定的最低技术标准是0.008毫米,允许极限偏差上下浮动0.003毫米。但在实际中,农民为节约投入,普遍会使用最低标准即0.005毫米的超薄地膜。而低标准的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难捡拾,机械回收效率低,加工利用成本高。

  新出台的《条例》共二十二条,对废旧农膜的销售、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对于政府统一采购和享受其他补贴生产的农用地膜则“要求更严”,须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膜和厚度大于0.12毫米的农膜。

  “这些规定高于目前的国家质量技术标准要求。”李崇霄认为这一举措对农村“白色污染”治理至关重要,甚至可能会对中国其他地方的“白色污染”防治起到“引领”作用。

 

编辑:西部新闻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