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周耀山:《诗煊印象》

www.xibuxinwen.com.cn(2025-04-02)来源:西部新闻网
       在我从教三十多年的众多学生中,黄诗煊是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特别的一个。
  我认识他时,他才上高一,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当时我负责学校团委工作,也是校刊《魁星》的总编辑,他热衷于校园文艺活动,又经常给校刊投稿,我们慢慢就熟悉了。到了高三,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对他了解得更多了。
  严格地说,他在学校算不上传统意义上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他对学习不是很上心,直到高考前,他也没把文化课当回事。三天两头往我办公室跑,找我聊天。当然也有是我叫他来的给他辅导,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批评他;但他从不怕我,可也不忤我,我们相处很和谐。
  当时许多人不知道还有传媒专业的时候,他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报考传媒专业,我当然全力支持他,随后他毅然决然地报了传媒专业,高考时仅凭文化课的优势一骑绝尘,并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陕西科技大学。
  高中毕业前夕,他送我一枚刻有我的姓名石头印章,说是自己镌刻的。我非常高兴,但心中难免有一丝疑虑,这么精美的印章,真是他自己刻的?
  他大学时,依然非常活跃,时常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他的书法和文章,以及相关活动剪影。
  每到寒假,他常来拜访我;我去西安,也常联系他。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并彼此欣赏。他对人热情,为人厚道,娴于辞令,深入交往的人对他常常称赞有加。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西安自己创业,还先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和工作室,在文创领域混得风生水起。
  这期间,他也遭受过许多挫折,吃了不少苦。创业初期,十分艰辛。即便如此,那年春节前夕,他仍来给我拜年,同行的还有他的合作伙伴小孙。我就在自己家里让老婆炒了几个家常菜,热了一壶蜂蜜甘蔗酒,边喝边聊,喝到耳热时,聊到辛酸处,我看到他眼眶里噙满泪花。
  无论多难,诗煊从未放弃文化艺术。在我的学生中,能始终如一地热爱文艺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也许他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他知道我喜欢书法,今年国庆节又送我一枚阴文姓名印章,线条粗放率性,结构主次分明,刀法遒劲有力,风格古朴大方。
  我就对他说,你刻这枚印章花了不少时间吧?他说,一会儿,十多分钟。我说,怎么可能?至少要先拓个印底,再安好架子,固定好了,再一刀刀,一笔笔,一点点地镌刻,那多费时间啊!他自豪地说,我不用拓底,不用架子,拿起来就刻,真的,不信哪天我现场给刻给你看。我说,好,我到要看看你是不是吹牛。
  前不久,我去西安参加培训,正好在他工作室附近,受邀前往,竟目睹了他徒手篆刻的全过程,惊叹不已。
  他真的直接拿起一块原石,不做任何铺垫,抓起刻刀,直接在石头上运刀如笔,飞沫似花,笔走花飞,线显字出,眨眼间,所刻四字,赫然石上,亦篆亦隶,又工又巧,布局安稳,线条合顺,毫无斧凿之痕,完全出自天然。常人恐怕即便先用铅笔精描细摹,也未必能有此工。
  这既是上帝赐予诗煊的天赋,也是他自己努力涵养的才气。我说,诗煊啊,你完全可以直播这种技艺,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陕西,我们安康,我们白河,还有这样的奇才。
  爱因斯坦有句经典语录说:教育就是当你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从这个角度上说,诗煊更值得老师欣慰。
  其实,这几年,我也经历了很多人生难事。我曾对诗煊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感慨书生在社会上,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在教学生作文、做人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做事。能做事,会做事,善做事,才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复合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现在,我和诗煊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了,我们前年还一同爬了武当山,虽无缘登上金顶,但还是在紫霄宫前一同祈福了。在此,我就大胆借用鲁迅赠给瞿秋白的句子来表达我的一个愿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祝诗煊人如其名,永远过着诗意的生活,有着温暖的情怀,追着无限的光明。愿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周耀山)
编辑:西部新闻网宝鸡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