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解读《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

www.xibuxinwen.com(2022-12-06)来源:未知
复制链接关键词:
   12月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住建厅副厅长胡汉利、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周魁英出席,解读《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
发布会现场
    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8月26日,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共有6个部分,24个方面重点工作,70项具体措施,严格对标对表中央《意见》结构内容,紧密联系陕西实际,系统构建陕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如何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在城乡建设中?
    胡汉利说,这也是文件要求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在城乡建设中不仅要守住保护底线,还要加强活化利用。《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要求做到应保尽保。首先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把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其次是要把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到保护清单当中,划定各类保护对象的范围,明确提出保护要求。第三是要把纳入到保护清单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时进行公布、挂牌、建档。
    第二,要求创新活化利用。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活起来。一是要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更好服务于公众。二是要加大历史建筑,包括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力度,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必要的设施等方式来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要将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第三,要求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分级分区实施城镇空间开发管控,妥善处理好新老城的关系,既要合理疏解老城过重的负担,更要保护好老城的肌理和风貌。合理规划老城内部的功能与人口,保持适宜的人口密度与社会结构,延续传统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采用腾挪、置换、租赁等方式,逐步疏解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相适应的工业、仓储物流、区域性批发市场等城市功能,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优化城市功能。
    第四,要求稳妥推动城市更新。一是划定底线,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城市更新必须严守这一底线,留下历史的记忆,留住人民群众的乡愁。二是要改变工作思路,《若干措施》要求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在开展城市更新前,要通过资源的普查,把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先留下来、保下来,然后再进行更新改造。三是要转变方式方法。不能继续延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要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微改造,延续传统肌理,留住城市特有的空间基因。
    第五,要求彰显地域风貌特色。一是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以及建筑风貌、高度以及城市雕塑、景观的设计引导,保护好传统的文化基因,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二是要区分老城和新区的建设重点,保护好老城山水人文格局,处理好新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是在乡村建设当中,要保护利用好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助力乡村振兴。
    第六,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坚持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并重。一是要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推动老街区、老建筑的修复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色功能区,提升城市活力。二是加强消防安全保护,完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抗震防震、地质灾害、避险疏散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各类保护对象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陕西是文物大省,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和文物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城乡建设中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周魁英介从以下四个方面作解释。
    一是做好城乡建设中的文物资源普查工作。近年来,陕西省陆续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秦岭文物资源调查,同时省文物局还开展了石窟寺调查、陕西古建筑调查、文庙调查等专项调查,通过各种各样的普查调查,已知目前分布在三秦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49058处,其中,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其他文物255处,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陕西11个市区107个县区,没有文物空白县。
    二是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工作。一方面,所有建设工程都要做好考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进行大中型工程建设工程首先要做好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第二方面,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专门讲到,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体系。围绕总书记的要求,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22年9月23日出台了《陕西省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在2022年9月14日印发了《陕西省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办法》,目前陕西基本所有建设工程开工前都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文物局和自然资源厅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落实土地出让前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一是利用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度,把重要大遗址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目前陕西省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分别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础上,陕西省还在进行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通过文化遗址公园把文物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
四是在城乡建设中实施好国家文化战略。一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延伸历史长度,增强历史信度。陕西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参与省份,石峁遗址、太平遗址、杨官寨遗址等都是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二是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同时,陕西省还在积极建设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陕西文化遗产资源在城乡建设中利用好。三是通过具有突出意义、重大影响、陕西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和传承体系,用陕西的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故事,促进陕西城乡建设。
  《若干措施》提出要构建陕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体系构建中将如何明确省市县各级责任?
    胡汉利说陕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陕西在保护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系统性不强、整体性不够等问题,中央出台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国家、省、市县三个层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陕西省《若干政策》充分衔接、严格落实、传导中央《意见》要求,从基本价值、保护范围、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等不同层面推进我省保护传承体系建设。
    第一,保护传承体系的核心是系统完整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措施》明确,要以城市、村镇等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有机整体,形成保护传承体系,进行保护。同时,《若干措施》提出将保护传承充分融入城乡建设,建立以价值为导向,以自然及人文地理分区为基底,以历史文化价值遗存的地理分布及内在联系为基础,构建“一河一脉、三区四带、两核七片、多点多线”的陕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凝聚多元价值要素,支撑和深化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统筹协调市县保护传承工作,增强省域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第二,为了有效的支撑传承体系的建设,陕西也建立了保护传承协调机制,《若干措施》提出,省、市、县要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协调机制,注重上下联动,加强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同时要求分级落实任务和明确责任,在省级层面,要完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健全政策制度机制,编制传承体系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保护传承的省级条例,出台省级相关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和各类保护对象的评选认定办法程序,分别建立国家级、省级的保护对象名录和分布图,明确保护管控的要求。在市县层面,要落实好属地责任,按照国家和省级要求,加快认定公布市县级的保护对象,提出保护清单,及时公布、挂牌、测绘、建档,尽快出台保护规划,完善管理办法。实现到2025年,具有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文化)
 

编辑:西部新闻网李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