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走进著名画家李百战

www.xibuxinwen.com.cn(2017-10-25)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李百战近照
  西部新闻网讯 李百战艺术简介:李百战,赢雨堂主,1957年出生于陕西兴平。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武警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教育学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名人书画院副院长。曾任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美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出版有《李百战画集》、《李百战花鸟画集》、《中国当代画家 李百战山水画集》和论文集《丹青絮语》。有五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十余件作品曾获全国及省级以上美展特等奖和一、二等奖或优秀作品奖。1996、1997年曾两次中办邀请赴中南海作画,其中山水作品《西岳何壮哉》,《终南秀色》,《江山万里图》,《终南劲颂》分别被中南海及人民大会堂收藏并悬挂。多年来,在全国美术及其他类报刊发表作品约400多幅,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及联展。
 
  笔墨傲造物,山水见灵性——读李百战画作有感
 
  【山水作雪景,寒意出情趣】
 
  初会李百战,正遇一藏家观赏墙上的新作《游雪》。画中主体为被雪莽山,以写意笔法,着意表现雪与山之间的就让长消:远处可见连山起伏,厚云重重,山暗云黑,浑然难分,而云意山象,仿佛正是两场大雪之间的玉龙暂歇之时;与之恰成比照的是山下大片水面,漫漶平铺,给人以似冻未冻、想流不流之感。画家在这里一改传统的“黑水托雪山”技法,将水面处理的偏亮,暗天亮水,一下将主体雪山推至面前,兀然崛立。主山以大笔流线勾出,雪压冰欺,不掩峥嵘冲突,覆银被玉,更显巍峨气势,其间还有树丛枝叉顽强的破雪而出,迎风起哨。所谓观画而觉寒气逼人,恐怕就是这种感受。
作品一
 
  就在此山此雪此天此水的大白大黑之中,却有两点亮色跳将出来,这是画家安排在雪山冰野中的两个人物。寥寥几笔,形神顿出。两人正行至一处山隈,前一人扶杖,身前倾,目下视,缓步欲行;后一人驻足,体后斜,脸微仰,似瞻远山沉云。两点赭色,前后两向,不但不分散注意力,反而使人感到:这两人马上就要说点什么了。如果说山水雄姿在冰雪衬托下愈发莽劲,那险峻严寒中从容不迫的人就更显示出一种颇具质感的浴雪精神。
 
  观画至此,寒气暖意,鼓荡于心,笔者试拟观画诗曰:
 
  踏雪不觉寒,履山不道险,寻诗杖玉龙,问晴望远天。
 
  草草写罢,画家以为合用。
作品二
 
  谈到雪景山水画出寒气逼人之感时,李百战说,这话是一种评价,但不过是给了个及格。画雪景画不出寒意,那就不能叫雪景。他说,最早以山水画作雪景的,是陕西耀州人,北宋时的范宽,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山萧寺图》为其代表作。画中群山争峰,沟壑藏奇,寒树苍劲,幽溪冷涩,触目满幅,似若无空,给人以野山压顶,寒气逼人之感;而藏于密林叠嶂中的萧寺,不经意间却给人无尽的遐想。画山堆叠,折落有势,笔法凛冽,势如铁帚,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画艺。他重视自我的创造与发挥,人们称其“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范宽常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常常终日流连,即使夜晚下雪,也不离去。王铎题其画日:“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通神迈,尤为古今第一”。同在北方山水风雪的养育之下,又有古人今人的引进点化,应该不断有好作品出来。
 
  李百战作雪景,在技法运用上,前后追求是不同的。他十几年前创造的《太白积雪》,背景是积雪主峰,前景冬树如阵,横贯左右,占去近半画面。那树淡墨渲染,细笔点垛,千枝万条,个个镂空,玉钩银划,纤毫毕现,仿佛可闻迎风摇曳若环佩丁冬之声,而冰挂玉屑,时有坠落,令人惋惜。远山近树之间,一条小路牵出几间房窑,使人从天地造物的冰雪艺术中倏然回到人间,很想立马循路入屋,当一回不速之客,享受一回火炕热汤了。画题祖咏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意入画,虚略城中暮寒,平添山村小景,别是一番风味。而画家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和画艺画风,令人叹赏。但画家本人对这幅画只以“小景”二字作评。
 
  近年来,李百战画山水,注重从“小情趣”到“大情趣”的过度。所谓“小情趣”,指构图、技法等笔墨功夫,而“大情趣”就是意境。
作品三
 
  【意境乃大道,技艺充随从】
 
  意境为中国传统美学要素,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在古代很长时期中,它几乎是评价诗歌创作的惟一标准。尔后,意境说融入画界,北宋时山水画叫境界说,清初笪重光《画鉴》规范为“意境说”。
 
  李百战认为,意境是“意”和“境”两方面的因素组合而成,“意”作为绘画创作中形象意趣的外延,通过它流露自己的主观情思和内心世界,并通过表现形式向外扩张延伸,从有形的物象特征到无形的心理思考,其间物与我,自身与外界,均在心绪的体验里互动着,互为表里,反反复复,情思的发生反过来对应自然,对应着这块黄土地上的一峁一水,一木一草,一人一物,包容和暗示着一种不可言语而只能感悟的直观意蕴,使眼前有限的景物化为无限的艺术世界,构成对意境或境界的再创造,并将意境的情思由物化而得以传达和表现,使景物也于情思的洗礼中而获得新的生命。
 作品四
 
  画作的艺术感染力,与实践有关,更与理论有关。李百战说,外国如德国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而中国画传统理论,有更具体的“意境四可”说。他在教授《意境论》时应用北宋大山水画家、艺术理论家郭熙之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故“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星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出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画者当以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寄之。他认为,“意境四可”,就是画家具体感受出来和要求于山水画的画境。山水画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方谓之有境界。
作品五
 
  李百战以授课为业,作画讲画,不经意间就形成了论文集《丹青絮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为其作序云:精力充沛永不停步聪明绝顶悟性极高但又马马虎虎的百战,想不到竟处处有心,随处留意,几年下来竟又写成了八万字的文章,其着眼点颇具价值,观察深入透彻,措辞用句陈物精到,文情并茂格局完整,小题可作大家可议的胆识,都使我觉得应当刮目相看。文章不但具有自己的生活创作感受体会,也有对自己生活生存其间的民间艺术的关注研究的独特见地,还有对大家名家的剖析解构,更有近年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钻研心得,以及艺术游记和散文,有感而发,所指有物、有感触,有感觉,有感情,有感悟各有特色值得一读。文如其人,我们可以听过每篇文字触摸到一个活生生的百战。一个大大咧咧的、不知疲倦的、不屈不挠、不断向人生和艺术高峰进取而卓有成效的百战。
作品六
 
  【一物生四感,悟道无际涯】
 
  李百战说,杨晓阳院长对文集“有感而发,所指有物、有感触,有感觉,有感情,有感悟”的评价,其实是对画界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概括,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意境与技法等多方面的心得要领。特别对鞭策自己适用。画之有物,是最根本的依据;有感触,是动了兴趣,有了接触;有感觉,是有了对物的个别特性的知觉;有感情,是对物有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悟,是通过感触而在精神上有所领悟。
 
  中国书画名家网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强调,李百战绘画有着扎实深厚的功底,点、线、面、皴、擦、渲染,皆摄取大自然的骨相与气韵,苍苍莽莽,深化无迹,虚实得体,笔墨控制自由,因时因地用墨,因情因势敷色,融心境于画境,融画境于诗境,诗中有画,画中寓诗,情景交融,四时不同。其笔势开阔,气力丰盛,既有传统,又有新意,显现出丰富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大气淋漓之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达。其笔下的山是有血有肉的山,笔下的水是有灵有性的水,苍茫万丈的烟霞云岚,澎湃汹涌的松涛飞瀑,或翠屏丹崖,灿烂如诗;或鸣风游云,霞蒸雾霭,皆咫尺万里。他作春山淡雅而明丽,画夏山浓郁而苍茫,写秋山烂漫而丰满,绘冬山肃穆而壮阔。李百战的作品中不但有挥洒的山水写意,而且有精细的花鸟,并擅长工笔人物。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独特的创新,既能体现出西北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能体现出他的深厚修养。
作品七
 
  他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我们从他为自己画作《陕北秋色》所写的文章《黄土秋高色正浓》中,可以读到答案。
 
  “站在这块黄土高原上,只觉人变得异常渺小……自然以绝对的力量压迫着每一个诞临的生命。我的目光仿佛无力的响箭悄然落下,主体的意志情感乃至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都被一种感受挤压,渐渐地崩发粉碎。……倚着炕头,掩卷深思,我的心灵神奇般地向这块黄土地靠拢融合,依稀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影像似暮霭云雾在脑海浮现,在心里波动,在眼前飘浮,既真实又虚幻,既熟悉又陌生,似生活中的一处景观,又好似人间仙境,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影像恍惚间浮起,想象着追随审美的心像,在山林、窑洞、羊群之间飘逸沉浮。一时间,梦幻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在这里唤起我的心灵的体验,渐渐的以一种独有的山水画形式语言在类比与组合着……一种来自这片黄土地的精神和意境在脑海中拓展构架。我的潜意识正在通过一种完整性的意境展现。这种完整性不是在自然中所能找得到的,而是自我的“心智果实”,这便是创作构思过程中意境的初步显现。
作品八
 
  展读李百战山水画卷,常见不同凡响之作。有一幅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高原春荫》,将再普通不过的黄土高坡画出了慑人气势,崖绿如流,坡田若潮,万壑簇拥,一峰崛起,使人一看就胸中平生奋发之气。笔者作赞画诗曰:
 
  谁见土原脊梁骨,狂涛气势绝巅怒,怪道村人称未见,只有春荫托得出。
作品九
 
  【四纲文人画,作画更做人】
 
  同李百战聊起文人画,他比较欣赏传统要求,他称之为“四纲”。
 
  文人画,公认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有评道:“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丘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可见评价之高。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作品十
 
  撇开文人画的时代政治背景和古今文人画概念内涵的争论,仅就“四纲”来说,李百战认为绝对是有益的。
 
  李百战受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长安画派名家大师的濡染,绘画风格粗犷豪放,在长安画坛显露峥嵘,为人瞩目。对艺术的追求和挚爱,使李百战淡化了许多人生的创痛,忘却了许多现实的功利。李百战认为绘画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高度精练的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有继承性的,不可凭空创造。一切创新都应有修养与文化内涵的创新,进入具体的书画艺术创作过程,都应有文化的积累、人格的修养和对艺术的理解与探索。
作品十一
 
  关于李百战做人做事作画,美院内外流传着不少故事。而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的一段概括,最为传神写照。“百战于我是熟悉的。八一年进西安美院,八三年毕业留校,干过人事、保卫、学生办、招生办,而今是西安美院图书馆副馆长,工作不可谓不驳杂。这些工作照一般人来说足以占去大半的时间,再逍遥一下,专业是无法再搞了。百战则有效地利用了业余时间,曾在一间斗室又吃又住孩子学习自己画画硬是坚持了数年。一有机会上山下乡利用空闲采风写生手不离画,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在多数教书画画教师从容度日自我感觉良好不思进取的时候,百战以他过人的努力、勤奋的钻研、深层的悟性和涉猎广泛的诸多优势。
作品十二

 作品十三
 
  实际已经走出了纯行政的局限,即使在诸多的专家群中他不但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显示他经历丰满带来的厚积薄发后发制人更胜一筹的独特和不可代替。他可以将一般人所作不到的事情通过努力做得很好,同时将一般人认为艰苦的条件转为优势,反而取得更大的反作用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多年以来,画是多而益精,逐渐形成了质朴凝重的一路,雅俗共赏,自成一格。”
 
  读了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李百战之所以为李百战,李百战的画之所以为李百战的画,李百战奉为圭臬的“四纲”之所以为李百战的“四纲”。
 
  希望读到李百战更多镕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于一炉的画作文论,希望听到更多李百战的故事。 -----文/武夫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