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生态扶贫之我见

www.xibuxinwen.com.cn(2018-06-25)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摘要:根据党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结合韩城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战略规划,从韩城市情出发,提出和陈述“生态扶贫”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西部新闻网讯:刘斌)(作者:申玉蓉)我是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曾在韩城西庄镇涧北村、现在史带村任第一书记。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一系列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韩城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战略规划与部署安排过程中,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调研和走访。现结合我在残联走访、入户办证时所耳闻目睹边远山区贫困户贫困村的感受,梳理了我对生态扶贫的一己之见,仅供同仁参考。

一、韩城扶贫工作面临的现状

韩城市山区面积大,多数贫困户都在山区,其贫困原因和现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一)现状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

1.交通不便。贫困村的交通运输、邮电条件不便,多数只靠一条乡镇和市级道路通往外界。多数村民居住在村组 内,远离公路。而村内道路未全部硬化,缺少路灯,部分还通路不通车或者晴通雨不通。在物资交易、信息交流方面都给当地村民造成了不便,影响出行和发展生产。

2.文化水平低。有的村贫困人口总量大,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且村内没有教育设施, 文化设施不足。

3.经济收入单一。除少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外,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以及种植花椒、核桃、板栗、苹果经济作物和家畜家禽来维持生计。但因沟壑多、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病虫害、基础设施差等原因,耕种极不方便,收入渠道相对单一。

4.卫生条件差。村民常年饮用河水、泉水,就医、健康生活用水没有保障,致病、致残、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二)环境封闭,与外界连通不畅。

山区山谷围合,出入多靠一条川道与城市相接,呈现出封闭的地理环境,无论是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贸易、还是人员流通等都较缺乏。

一是村民对外联通困难,没有市场观念,不了解市场形势,农业生产经营不能与大市场对接,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户为模式的生产方式,习惯于单干,市场观念薄弱,经营效益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经验得不到丰富和发展。

二是多数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长远打算和市场意识,在种植开发生产上困难重重。加上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致使在农村生活的人口多为劳动能力较低的人,造成长期循环封闭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贫穷落后的现状,一直难以从根本上转变。

(三)耕地面积少,可发展空间受制。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农耕时期还是工业化时期,无论是基础的农耕需要还是非农建设,从低水平的产出到粗放的规模化发展,再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地区财富从无到有到可持续的必要途径。韩城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极为短缺,其数量和质量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或影响了韩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县域和镇域带动能力有限。

韩城市作为陕西省的计划单列市,其目标是打造黄河沿岸区域中心明珠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城镇人口必须在50万以上。目前形成有比较带动能力的城镇产业园有龙门、西庄、芝川和桑树坪,正在培育的有龙亭和芝阳。其较低的城镇化率和较小的人口基数,带动能力较为有限。

韩城市用地范围东临黄河,西、北部抵山脚,南部规划农业生态区,有限的可供用地加上大量的山区面积,在硬件上限制了镇域经济的发展,难以吸收足够的人口、资金和其它经济资源,对周边带动的服务功能不强,区域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形成大规模覆盖,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

二、确立生态扶贫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九大亦确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消除贫困已成为党在建设美丽中国新时期全面推进的“新常态”任务。

韩城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西部深山、高原等地区,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生态脆弱区或者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与工业文明视角下的开发手段,往往会忽略贫困环境和条件、贫困人群的生计脆弱性以及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的保护,因此会令生态系统更脆弱,或造成大量生态资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经济建设上缺乏可持续发展思考,贫困人口很少能从中得到就业创业和其它利益的机会,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按照党的十九大“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韩城市委市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四个精准”要求,以及扶智、扶业、扶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指导思想,笔者根据自己对韩城扶贫工作的认识,陈述以下生态扶贫的想法:

一是突出实用,短期收益与长期致富结合。选择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能够立刻产出经济效益的产业,迅速达到原始财富积累,产生示范效应,引导当地村民投入到生产中,帮助贫困村民解决生计问题。

产业设置上通过战略设计,使其逐步通过生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市场化专业化,实现与外界或者自身的合理循环,保证村民的长效收益;

公共服务上通过设置科学的回报机制,加强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开辟增收渠道,切实地使贫困村民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二是突出保护,因地制宜与主题设计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好的村落设计应该在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上尊重原有乡村习惯,保留当地有特色的建筑形态,采用当地建筑材料进行修葺改造。合理利用和保护原有古建筑,建筑群(古庙、祠堂、戏台、古砦等)。

做好主题设计。一些有特色、主题性强、视觉效果突出的小品设计的运用,能够使整个景观面用最小的成本塑造出乡土的独特性。

三是突出亮点,拓展思路与转换视角结合。从根本上来看,扶贫工作实际上解决的是最困难的“三农问题”,因此除了创新改革扶贫工作方法,更全面地进入扶贫地区之外,更重要的是跳出扶贫地区的范围,站在更广阔的地域视野,更清晰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市场空间或者模式,结合当地实际融合发展、融合创新,形成扶贫村镇的特色亮点,争取市场的青睐和政策的支持。

三、生态扶贫之落地建议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要将贫困问题和生态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资源优良的地方合理地有节制地利用资源,在生态脆弱的地方科学地、可持续地进行经济开发,从而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一是大胆实践,探索造血扶贫新模式。基于特色的农业产业资源,与休闲农业的思维结合,延伸出观光农业、休闲餐饮、庄园旅游、特色体验等休闲旅游业,构建产业耦合体系。例如建设花椒、果园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以“农旅相生”的理念来打造,延伸出观光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采摘园等产业,既可提高园区的文化氛围,也可成为农业文化的地域特色化有力支撑,实现高级形式的一三产联动,探索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经验。

二是典型引路,打造生态扶贫示范村。以创新驱动、精准扶贫为指导,深入研究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中的经济关系,以及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借山多地少的特点,从空间、产业和社会联结三方面合力开创扶贫新模式。通过准确定位,模式设计,形态提升,打造具有可示范效应的扶贫示范村,从而吸引政治资源和市场资本。例如构建以原始村貌、遗迹为基底的主题休闲旅游。把扶贫工作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改变与提升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首先,启动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计划,把建塑村名主题作为文化背景,在建筑景观上应用明显的村名文化标识凸显主题。其次,通过引导、支持农民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设施,加强与外界的连接沟通,开启现代化生活方式。第三,通过生产生活垃圾废水的处理、公共厕所的搭建等手法,还原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干净可爱的村庄模样。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民居改造为休闲民宿,对遗址、遗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围绕当地农业地理品牌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结合立体化的山地景观打造绿色山地旅游、山庄狩猎等体验,塑造一个鲜明的“绿野仙踪”新形象。

三是结合实际,打造生态扶贫新业态。山区贫困很大程度是地理条件造成的,山多地少,对外连通不便,因此在发展上一定要打破常规思路,拓宽视角,向上发展,向山要地,充分利用山地条件,探索适合发展的业态,发展魅力山地、乡村休闲、特色种草、畜牧养殖、经济林业、山地户外等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兼顾退耕还林、生态保育的需求,迎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内涵。

 

编辑:西部新闻网陕西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