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岚皋县堰门乡

www.xibuxinwen.com.cn(2010-08-03)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推荐乡镇:岚皋县堰门乡地处岚皋西部洞河流域东岸,历经两轮机改,由原八一、七一、堰门、长春四个乡合并而成,乡政府驻地“麻柳坝”,距县城50公里,与紫阳县洄水镇隔河相望,素有岚皋“西大门”之称。拥有国土面积73.5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1.8万亩,最低海拔331米,最高海拔1790米,平均海拔793米。辖13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2614户,10034人。农村产业以蚕桑、魔芋、烤烟、畜牧为主导,粮食生产以玉米、洋芋、红苕、水稻为骨干。2008年全乡粮食总产6681吨,人均占有671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515万元,人均纯收入2733元。农村经济构成框架和要素按“产业、劳务、粮食、林业”排序,分别为40:30:10:10。中共堰门乡委员会、堰门乡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使全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并逐步探索形成了“稳粮、强桑、兴芋、壮畜”的发展思路,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堰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着力提高科技含量,玉米拱膜育苗移栽、地膜玉米、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和“安薯58号”、“鄂薯3号”洋芋,“梅营1号”、“秦薯3、5、6号”红薯等优质高产良种全面普及,群众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2005年以来,连续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农村产业突破发展。蚕桑是堰门的传统产业,由于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群众盲目决择,也曾出现过轻桑重姜、毁桑种粮的现象,止2001年全乡养蚕发种不足3000张,同样走过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辉辉煌煌”的发展历程。2004年初,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在进村入户、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地确立了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思路,提出了“青桑银茧富乡民”的战略口号,带领全乡人民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动摇,换届不换思路,易人不易目标,一届接一届干,致力于把蚕桑产业提升、扶壮,做大做强。一是“栽管改”三措并举建桑园。通过深入扎实的宣传发动,农民舍得好田好地栽桑。近5年来,乡上累计投资150万元,引进栽植“荷叶白”、“陕桑305”、“402”等优良品种400万株,按照“286”、“205”的标准挖坑挖带,新建密植高产桑园4000亩,2006年投资20余万元,引进“丰田五号”桑苗20万株,在团员村“窑场坝”、延安村“龟包”水改旱建“高产优质良桑示范园”250亩,目前全乡桑园面积达到8800亩,其中标准桑园4600亩。二是强化管理保质量。5年来,乡上每年坚持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10万元,补贴购买石灰、肥料、工具等,督促指导农户对新老桑园进行松蔸追肥、修枝定型和消毒刷白,嫁接、春伐和改造老劣桑80万株,使桑园质量和效益成倍增长,为规模养蚕奠定了扎实的资源基础。三是科学饲养促增收。除加强技术培训外,2004、2005年乡上筹资25万元,以每片补贴0.50元的标准,统一购置方格蔟50万片,建专用蚕室1000余间,消毒池500口,小蚕共育点11个,推广省力化蚕具600套,农民技术熟练,养蚕积极性高,变春秋两季喂养为“春、晚春、夏、秋、晚秋”多批次喂养。2008年全乡发种7200张,比2001年增长2.4倍,产茧285吨,产值400万元。2004年以来连续获全县“蚕桑生产一等奖”,养蚕量及人均水平均排全市前列,年养蚕500张以上专业村6个,10张以上的大户85户,以“支部+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组建了专业协会6个,堰门村挤进了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行列。魔芋生产稳步发展。根据看好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导向,把魔芋做为新型产业培植和发展,在中武、建军、进步、延安、一心等村高山适生区逐步培育种源基地和种植大户,引导发展,2008年全乡种植魔芋2200亩,产鲜芋2300吨,产值230万元,其中规范化面积600亩,林下育种600亩,为规模发展储备了充足的种源。畜牧生产规模发展。畜牧是农村千家万户普遍经营的传统项目,覆盖面广。一直以来,由于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不高,品种结构不优,饲养技术落后,致使这一传统产业长期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经营水平,进入市场的畜禽寥寥无几。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推动,从抓大户抓示范入手,投资100万元,扶持新建标准化圈舍500间,20000平方米,配建沼气池300口,引进“布尔山”种羊30只,“长白”、“约汉”、“杜络克”种猪100头,建成良种繁育点25个,畜牧专业村2个,通过示范带动,滚动发展,2008年生猪、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7万头、1.9万只、32.8万只。三项产业综合收入占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一乡一两业,一村一两品,一户一两项”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乡镇机构撤并的需要,乡政府举债200万元在麻柳坝移山填沟建镇,开发建设用地48亩。随之乡政府、派出所、信用社、计生站、畜牧兽医站宿办楼、中心小学教学楼、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服务楼、汽车站、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实施工赈移民和迁移式扶贫移民近300户,新增脱贫人口3500人。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内外人士在麻柳坝落户居住,按照统一规划,一排排具有巴山民居风格的小洋楼格调新颖,错落有致,包括机关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集镇人口现已达到1000余人,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水、电、路、视、讯五通,防洪堤、公路桥设施配套。过去这块两沟三岔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楼房鼎立、街道宽敞、绿荫成行、路灯明亮、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风景独特、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的边贸小集镇。并以此为中心辐射推动进步、团员两个移民村镇的开发建设,使全乡近3000高山贫困人口得到集中安置。道路建设突飞猛进。村级路、通组连户路网状辐射,新修、延伸、拓宽改造农村公路150余公里,并从河边到高山依次经过,从水磨沟、长征、青春、堰门、隆兴、瑞金、团员、延安、进步、中武至延安、团员、瑞金、一心、隆兴、堰门、青春、天圣寺、水磨沟形成了辐射全乡13个行政村的南北循回圈,“岚紫”路经隆兴交汇于“麻柳坝”,形成了“φ”字型交通网络大循环。止目前,通村、通组率达100%,院落路、到户路达80%以上。繁荣了集镇,带活了全乡。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实施村级公路水泥硬化85公里,全乡13个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建成人饮工程35处,近6000人口用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实施农网改造120余杆公里,80%以上的农户照上了稳定安全的廉价电。新建村支部活动场所10个,村级组织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的局面彻底消除。联通、移动网络覆盖全乡,宽带网、有线电视开通入户。退耕还林1.4万亩,新增封山育林8000亩,新修基本农田1500亩,沟边、河边和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治理达100%,一个山清、水绿、路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人口计划执行良好,农村低保、五保、合作医疗、计生奖扶、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制度全面落实。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中心完小4所,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明显改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学生统考成绩始终排在西部乡镇前列。社会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防氟砷炉灶基本普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科学技术不断普及,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卓有成效,排查调处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和保安综合能力切实增强。2004年获全县综合考评二等奖,2005、2006、2007、2008四年连续获全县综合考评一等奖。全乡干部群众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推动了“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乡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正在以百倍的信心积蓄力量,向小康奋进。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