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聚焦西安航天基地

www.xibuxinwen.com.cn(2011-11-07)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 2011年11月4日21时20分之后,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会惊喜地发现——
         西安,正在为中国做航天产业之梦!当全中国都沉浸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陕西上空成功相拥的时候,以“观经济大势、知民生冷暖”为使命的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将目光投向了崛起于古城西安东南的这座“航天产业新城”。
         跟随“中国经济第一眼”的镜头,我们近距离感受西安航天基地入区企业——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九院771所等民品项目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场航天技术军转民的盛宴在西安航天基地再次热潮涌动。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航天人的努力下,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第一次实现了外太空的对接。就在每一个中为中国航天人大声喝彩的同时,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一场航天技术军转民的盛宴也拉开了帷幕。

 

    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

    正在跃升的西安航天基地



               西安航天城(开创航天技术军转民新天地)

    谈及此次对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长春很是兴奋,因为西安拥有国内密集的航天研发院所,陈长春希望航天技术不断在他管理的、国内唯一一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里被转为民用,从而推动西安经济快速增长。    成立近五年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目前累计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24亿元。这正是依托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积累的大量军工技术,围绕国家从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向以民为主、以民养军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同时满足企业内升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使得军工技术得以民用化、产品化、产业化,实现军工企业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并成为西安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
    航天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台发动机推动火箭,上面一颗卫星,把它推到预定轨道,实现其功能。实际上这个系统是非常繁杂的,就一台发动机来说,就可能含有上万个零件,这上万个零件可能涉及到若干种材料,涉及到几十种、上百种工艺,这些工艺在满足航天发射技术的同时,又可以衍生出各种民用化产品,比如说精密的计量技术、燃料推进技术、泵阀制造技术、卫星通讯导航、遥感技术等等很多情下都可以满足于民品研制生产,利用航天特种技术的转移或者说航天技术的外延,应用于食品、化工、生物制药、卫星通讯等民用领域,因其航天技术自身具有的更严格的生产标准,就可以更高的可靠性来更好地满足民用产品的要求。因此这个技术就能很迅速地转移到民用产品领域,占领高端市场。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带动全球产业成本的下降,对整个行业的带动都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一些合作已经在开始尝试。西安航天基地入区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九院771研究所不约而同积极推动航天科技转化为民用产品。
    在国内研发、生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大本营——航天六院,笔者看到,航天六院的军转民项目——2万多根钢管组成的苯烯酸反应器正在加工。西安航天华威化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赵仕哲称,作为化工生物工程的核心单元,这么大的苯烯酸反应器对加工要求极高,5万多个焊缝,不能有一点泄露,否则都会引起整个反应器燃烧或者爆炸。赵仕哲告诉笔者,由于设计加工难度极高,以往这一类型的催化反应器都是国外垄断,成了国内发展化工生物产业的卡脖子难题。但这些技术难题,在研发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航天六院看来,却并不神秘。因为焊接技术,正是航天六院的强项。除此之外,流体温度控制技术,更是航天六院的拿手绝活。在航天六院,笔者还看到一台台高端印刷机,它的问世,打破了国外对印刷设备的垄断。西安航天华阳印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翔宇兴奋地说,这种卫星式的楼板印刷机,目前在我们中国只有华阳一家能够生产。这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印刷机,技术同样来自液体火箭发动机。
    随后,笔者来到西安航天四院,这是我国生产、研发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单位。在这里,笔者看到一枚枚增雨防雹火箭正在生产,这里的负责人告诉笔者,用航天技术生产的民用火箭来影响天气,每年都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负责人还告诉笔者,以往高射炮的射程只有2公里左右,并且增雨防雹的效果也不好。但现在,这样的民用火箭可以射到8公里的高空,射程达15公里。这一枚火箭相当于上万发的三级高炮的成核率。同样是在航天四院,我们还看到了双金属复合管,它和单纯的碳钢管相比,更耐腐蚀,比纯不锈钢管更节省材料,成本更低。以往,双金属复合管国内无法生产,只能忍受国外企业的高价格。但航天四院却利用自己在航天火工品上的优势,很快就破解了这一难题。
    有着航天大脑之称的771所党委书记田东方骄傲地说,载人航天工程从一期、二期、三期,771所都承担着多项任务。载人航天的七大系统,771所在五大系统里面都承担着相应的任务。771所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强大的研发能力上,他们的品质管理也非常有市场。像这样封装出来的芯片,很多客户就是因为他的品质管理出色,不断采购。

             新一轮航天产业在西安航天城热潮涌动

    航天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往,由于受制于军事秘密等原因,大批技术是养在深闺人不识。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由于航天的特殊性,航天科研院所掌握的各种科技往往处于不同领域的制高点。因此,大量航天科技一旦转为民用,将有可能产生一个个巨大的市场。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的航天科研院所都开始涉足民品的研制和生产。当先进的技术转为民用时,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比如航天六院,民用产业产值已经从10年前的2亿元,迅速发展到如今年产值50亿元,并计划在2015年实现160亿元的产值。航天四院民品的年产值也从10年前的几亿元发展到现在的50亿元,连续5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因此,航天领域的军转民也就像喷香的肉饽饽,各地都在疯抢。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卫星应用产业暨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局刘煜博士告诉笔者,通过卫星传送方式打造的电影点播系统,每部电影的容量高达2到4万兆,不仅画面极其细腻,同时声音也更完美。目前,这样的服务一年只收360元费用,如果以一亿用户计算,它的市场规模每年将高达360亿元。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长春称,这个卫星体系的建立蕴含着我们在卫星导航乃至卫星通讯上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且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大量的企业希望通过我们的北斗系列来提供位置和通讯服务。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显现出来了。
    仅仅卫星服务,就蕴藏着数不清的市场空间,因此,大量航天技术转为民用,从小处说,它能成就一大批的企业,甚至能振兴一个城市、一个省的经济;从大的方面看,它甚至能影响一个国家是否兴盛。正因为此,北京、西安、天津、成都、桂林、济南等地纷纷成立航天产业园,以此希望能在航天技术民用化的过程中,抢到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

             每年一亿元(西安航天基地支持航天科技民用转化)

    赵仕哲告诉笔者,苯烯酸反应器,以往进口需要1.2亿元左右,航天六院所属的华威公司用焊接技术和流体温度控制技术研发成功后,它的价格降为2000万元左右。目前华威公司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现在,一些德国的企业已经不参加中国的行业会了,因为我们的市场已经把它从中国的国门挤出来了。
    “你们现在看到的卫星式柔版印刷机,以往国内无法生产,每年要高价进口100台左右。但西安华阳公司利用航天技术研制成功后,凭着优异的质量,以及每台1800万元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国内半壁江山。”苏翔宇如是说,“我们现在订单基本上排在9个月以后了。”
    眼前的这台大型油泵,以往国内无法生产时,每台进口的价格大约是300万元,但西安航天泵业利用航天发动机流体技术研发成功后,每台的价格降到了160万元左右,订单也排到了明年7月。
    此外,在高硫化氢天然气开采领域,由于硫化氢的高腐蚀性,输送天然气纯不锈钢管一吨需要40至50万元,但西安航天四院研发成功双金属复合管替代后,一吨管道的成本降到只有10万元,而靠着这一法宝,航天四院航材公司一举占领了国内天然气机器管线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西安航天基地各企业纷纷尝试军转民,并且取得丰硕成果,这也让陈长春乐开了花,在他看来,历史上飞机、互联网、太阳能等一大批产业,都是不同时期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后,掀起的一轮又一轮产业浪潮,因此,为了让86平方公里的西安航天产业基地成为下一个弄潮儿,西安航天产业基地自筹一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航天科技转民用的孵化,更让他惊喜的是,省上还将给他一个更大的支持。他说,就在这个月,省上会开一个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大会,会上省政府将出台推动军民融合的政策。

              西安航天城( 打造中国最大航天技术转化平台)

    从目前看,一些航天科技转为民用后,不断显示出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商业机会,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航天人刚走进市场时,也曾经闹笑话。比如,研发、生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龙头老大航天六院,当年尝试军转民时,研制了冰箱、洗衣机和汽车,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样,研发、生产导弹发动机的航天四院,当年一口气搞了三四十个项目,但成功的却很少。而在微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三大领域霸气十足的航天九院771所,当年也是投资大批项目,但最终成功的也只有中兴通讯。
    技术和市场之间不会天然结合,也需要经过磨合期的阵痛。第一轮军转民失败的教训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经验。
    原是航天六院大运载火箭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现在的身份则是西安航天泵业公司总经理黄智勇,3日凌晨,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以往的同事在对接成功后获得的巨大荣誉,黄智勇心里五味杂陈。其实,当初黄智勇不愿从主任设计师的位置上转下来做民品,但上级领导考虑,发展打破国外垄断的高可靠性、超高压力的泵也需要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因此多次和他谈心后,他才同意转入民品进行创业。凭着航天人坚忍不拔的精神,黄智勇很快研发出打破国外垄断的油泵,但市场经营中,这个优秀的航天人也不得不面对从国家功臣变成市场一份子的巨大心理转变。就这样,黄智勇不断地学习市场所需的一切知识,专注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地创新产品,摸爬滚打中,他和市场的距离也越来越小。
    其实,几乎航天军转民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也就是在这些过程中,航天人逐步增强了市场的适应能力。航天四院吸取了以往的教训,现如今他们围绕自己的核心技术,创办了大量的军转民企业,这些产业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谋求错位发展中(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产业新城)

    以往很多人评价航天科研单位下海是:技术玩得转,市场玩不转。但现在,这样的评价几乎很少能够听到,听到更多的,是他们通过科技的军转民,不断的创造一个个财富传奇、打破垄断的传奇。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好的创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各地纷纷看好航天技术转为民用的巨大市场空间,并纷纷成立航天科技产业园的势头,陈长春却告诫,各地应该量力而行,不应一哄而上。陈长春说,各地通过发展航天技术产业拉动经济的想法虽然很好。但航天科技产业能否落地生根,大批掌握高科技人才的聚集、雄厚的资金,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也很关键,不具备这些资源的情况下,盲目发展航天科技产业园也会有很大的风险。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的认同。
    陈长春认为,任何一个成果的转化,都是要靠人,西安这座城市教育科研背景雄厚,具有优质人才供给能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整的配套设施,因此军转民事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构成了很完整的固、液体火箭生产基地以及芯片生产能力。但目前我们的工业以及工业规模还是比较小,也正式基于这个原因,省、市政府都特别看重我们在陕西西安聚集研发这种生产能力,并与地方经济有效结合。
    据了解,目前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已经签订了100多个产业项目,正在开工建设的和已经建成的规模企业,已经达到20多个,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224亿元。完整产业生态的打造,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入驻,今年年底仅仅围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卫星应用,还将有几十家企业入驻。随着这些企业的入驻,西安民间工业薄弱,军工强大的经济结构也将得到改变。
    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国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经济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只是依靠低附加产业和低成本策略寻求发展的,这使得很多领域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但通过航天科技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不仅在多个行业和领域拥有尖端技术,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不断迈出新步伐,这对有着成本优势传统的中国经济来说,其重大的助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之路也会遇到许多挑战,在创新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我们看到和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能够转变观念、创造条件,让科技创新真正变成生产力,就会让科技真正为人民服务,就会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如今,在国家致力于推动军民融合体系的大方针引导下,新一轮的产业浪潮已经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航天军工技术民用化不仅填补了诸多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空白,也使国人拥有了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了全球核心竞争力,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潜力。我们坚信,通过产业聚集形成的巨大能量,能够推动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的航天产业新城!(责任编辑:静文)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