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西部资讯 > 正文

宝鸡市陈仓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纪实

www.xibuxinwen.com.cn(2018-11-16)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文明乡风拂陈仓

  ——宝鸡市陈仓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纪实

  初冬时节,走进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一阵文明祥和、文化厚重的新风尚扑面而来。县功镇翟家坡村文化广场上立的几十樽社火脸谱大型雕塑光彩夺目,社火传习所里几位民间老艺人正在忙着制作社火杖把;周原镇文广村村级服务中心大楼上悬挂的“全国文明村镇”奖牌熠熠生辉,激情广场上数十名妇女们正扭着欢快的健身舞;全市首家村史馆——东关街道西秦村村史馆里,村党总支书记李亚林正给区职教中心的师生们讲解该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变化;由旧戏楼改建而成的巩家泉村新风堂内,秦腔自乐班正在排练上区参赛的秦腔节目……

  一个个美丽整洁的村庄,一面面主题鲜明的文化墙,一座座修建一新的文化礼堂和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个村史馆和家训家风馆,构成一幅幅文明创建助推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这是陈仓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陈仓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明委印发的《关于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的实施意见》,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为根本任务,以民风建设“十个一”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涌现出了一批“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示范镇、村,使全区“美丽乡村”的“面子”更靓了、“文明家园”的“里子”更实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呈现出崭新的气象。2018年3月,陈仓区被省文明办表彰为“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先进单位”,又被宝鸡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先进县区”。

  创新机制久久为功

  近年来,陈仓区针对“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任务重、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资金不足、进展不平衡等实情,建立健全了统筹协调、经费保障、结对共建三项新机制,确保“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特别对区财政、农业、民政、文化广电等职能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效机制。从2015年开始,分两个阶段实施,每年重点抓3个镇(街),每个镇(街)重点抓3个村,截止今年10月,全区14个镇(街)实现了全覆盖,已建成区级示范村102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5%,其中样板村14个。陈仓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文明委副主任魏林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不得,也慢不得。民风建设‘十个一’是个好抓手和突破口,必须按照系统谋划、示范引领、提质扩面、逐年推进的工作思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慢工出细活,久抓才能见实效”。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为了破解资金短缺问题,该区积极整合项目和资金,将涉农部门60%以上的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向示范镇、村集中投放,先后安排“一事一议”项目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力加速。同时,区委、区政府每年拿出20多万元奖补资金,按照年终考核结果,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示范镇、村进行奖补,极大调动了基层积极性。三是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全区共有61家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校园),先后与89个示范村结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帮扶共建关系,他们签协议、定举措,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人力、财力、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道德讲堂、援建乡风文明一条街、捐款捐物等帮扶工作。四年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00多万元,举办道德讲堂示范课180多场次,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省级文明单位陈仓区气象局先后投资6万多元帮扶阳平镇大帐寺村建成了高标准的乡村文明一条街;省级文明单位陈仓烟草分公司向县功镇李家崖村捐助文化广场修缮资金3万元;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国家广电总局七二二台给县功镇先锋村援建安装了价值4万余元的智能应急广播系统;市级文明单位标兵陈仓区图书馆帮扶周原镇有礼村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图书馆。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以上文明村50多个,周原镇文广村已建成“全国文明村镇”,东关街道双碌碡村荣获全市“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评优树模引领风尚

  孙玉莲是县功镇上河西村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然而,今年4月在陈仓区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之后,她就成了全区学习效仿的道德明星。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八年的时间里,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她掩埋了遇难长子却毅然送次子参军入伍;面对突发脑溢血的丈夫,她刚强地站起,每天搀扶着丈夫行走在康复的路上,面对七十多岁的婆婆和父母离世的两个侄子,她不离不弃,用柔弱的肩膀为两个历经磨难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她是母亲、妻子、儿媳的榜样,是全区孝老爱亲的楷模。

  近年来,陈仓区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推进“厚德陈仓”建设。一是评树模范立标杆。全区先后开展了两届道德模范、陈仓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在受表彰的20名道德模范、38名陈仓好人中,村两委会干部及农村普通群众就占到三分之一。该区坚持常态化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好孝子”“好公婆”、“好儿媳”、“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全方位挖掘宣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学的先进典型,使群众学有标杆、赶有榜样。目前,全区共有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9人获得省、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称号,先后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20000多户,表彰“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750多人,评选文明家庭100多户,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典型宣传树正气。依托镇村“乡风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榜”、电影放映等载体和形式,广泛宣传道德模范、陈仓好人、好婆婆、好孝子、好媳妇和脱贫致富榜样的先进事迹,各镇村每年平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700余场次,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村民,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全区上下树起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学习模范、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新风正气蔚然成风。三是厚爱好人传播正能量。积极依托镇村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爱心超市”“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基金协会”等平台,大力开展帮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每年春节、重阳节广泛开展关爱慰问活动。近年来,累计发放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慰问金30余万元,慰问品价值10万元,有效传播了尊重好人、礼遇好人、好人有好报的正向能量。

  建章立制移风易俗

  首先,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倡导节俭风。近年来,陈仓区持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制度,村村成立了“四会”组织,用制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倡导节俭风方面,该区结合各镇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婚丧嫁娶招待规模范围、宴席标准、烟酒档次等作出了明确限定,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俭办,有效遏制了举债办宴席和高价彩礼等突出问题。周原镇油坊村推进移风易俗好做法得到了中央、省、市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霍志凌同志介绍说:“我们村规定红白事酒席菜食标准是每桌300元以下,酒不得超过50元,烟控制在10元以下,总额380元以内,丧事必须在3天内办完。刚开始试行时乡亲们不习惯,还有怨言,经过三年多推行,现在大家都习惯了,都说好,既节约了财力,又节省了人力”。其次,抓家风馆建设,倡导好家风。为弘扬传统美德,以好家风教育带动民风建设,在区纪委、区文明办、区妇联强力推动和指导下,目前,全区已建成村级家风家训馆23个,东关街道西秦村家风家训园、阳平镇宝丰村家风家训文化广场、虢镇街道高家塄村家风家训堂建设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家风家训馆建设立足家庭教育,深入挖掘本村历史名人和先贤模范的家风故事,引导干部群众修身律己、勤俭持家,有效促进了移风易俗。再次,抓好幸福院建设,倡导尊老敬老风。全区157个村已建成幸福院154所,入院老人约6200余人。每所幸福院都安排有管理人员,负责组织老人开展关怀互助、情感交流、文娱健身等活动。同时,动员并组织广大志愿者不定期为老人开展义诊、打扫卫生、文艺演出等活动,积极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了孝道文化。通过教育引导,农村群众中打牌赌博、高价彩礼、虐待老人、邻里不和等不良现象慢慢少了,勤劳致富、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先进典型逐渐多了,农村的新风正气得到了有效地弘扬。

  文化惠民成风化人

  11月初,县功镇李家崖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喜庆热闹,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局邀请宝鸡市艺术剧院、宝鸡市新声剧团正在举办“百镇千村文化进万家”公益演出,精彩的歌舞、小品、秦腔等节目为当地乡亲们献上了三场丰盛的文化大餐。这种把乡村振兴、文明乡风、扶贫扶志、生态环保等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的文化惠民演出在该区常年开展。“周末广场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公益演出”“城区月月有秦腔”“村级公益电影放映”已成为陈仓区文化惠民最响亮的活动品牌。该区通过实施阵地建设规范化、文化宣传主题化、非遗保护多样化等“三化”行动,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振了精气神,弘扬了新风尚。一抓阵地建设规范化。坚持不懈地抓好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广播室、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等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已高标准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14个,将全区157个村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基层服务点、农民夜校等阵地予以整合,建成了标准化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部配备了公益岗位文化管理员,使村级文化中心成为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教育村民的重要阵地,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抓文化宣传主题化。突出文化宣传、成风化人的教育功能,在全区各示范村全面建设“乡村文明一条街”。在村子主干街道、文体广场和村级服务中心等群众密集场所,突出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脱贫攻坚、邻里和谐等主题,按照一街一主题的思路,建成“乡村文明一条街”160多条,设置文化墙50000多平方米,使街巷、墙体的主题文化宣传成为文明家园建设一大亮点。三抓非遗保护多样化。依托镇街综合文化站和乡贤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开展社火、马勺脸谱、陈仓锣鼓、西山酒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承保护和展示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培育群众的乡土情结。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市非遗项目20多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传承人30多人,他们已成为乡贤文化队伍中的骨干。赤沙镇的“血社火”、周原镇的“陈仓锣鼓”、阳平镇的“姜马察回音乐”、凤阁岭镇的“西山酒歌”等各具特色,影响甚远。新声剧团创演的“天地社火”系列节目多次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县功镇翟家坡村建成的全市规模最大的社火文化广场和“社火传习所”已成为该区文明家园建设中最有特点的乡愁记忆。(通讯员 魏晓军 王文学)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