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名人 > 文化名人 > 正文

肖云儒:麟游大笔

www.xibuxinwen.com(2016-09-21)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文/肖云儒)去麟游,路上一直就想着九成宫的醴泉铭碑。下高速路,沿今路盘盘旋旋,曲曲折折,待它终于在远方的天际线上出现,缓缓推近到眼前,掠过的竟是一阵出乎意外的心悸!
  麟游大笔
  
  那是一支笔!一支大笔、一支巨笔!这支笔的纪念碑,高高耸立于天宇,背后是那么兰的天和那么白的云,是一抹丰润得滴出水来的绿色山峦,在大地上拉出了一道纤尘不染的的屏幛。我从未见到过这样伟岸的巨笔,也从未听说过何时何地以如此崇高的方式来颂扬文化,颂扬文人,颂扬文字。好一阵震慑,好一声长叹,好一番伤感。
  
  先不及细品基座上环绕一周的欧阳洵书法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的勒石,我就这么仰着头,在旋转的阳光下旋转着看这支笔。眯逢着眼定定地看着它,绕着它缓缓转悠,南北东西,上下左右的看。这时候,悸动又一次从心头掠过:嘿,你看这支笔,笔尖是朝下的!笔锋浇铸在石座上,笔尖自然地岔开,落在纸上那本应是飞白的效果,现在却力透“纸”背,直接书写于大地深处。我见过一些颂扬作家或画家手持大笔作威武状的漫画,手里的笔都像飞舞的长戟,朝着天空、朝着前方。唯有这支笔,麟游的笔,朝下,疾书于大地!
  
  《醴泉铭》的作者大唐开国宰相魏征,虽然身处高位,而情怀多少是向着大地、体恤民瘼的。贞观八年,有谏官上书太宗,说修洛阳东宫,劳民伤财,租税过重,民不聊生。太宗怒而斥之:你难道要皇帝我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吗?这时魏征上前说,谏官为民上书不是皇上提倡的吗,不偏激安能动万岁之心?陛下因直言而动怒,可是没有了过往的胸襟呀!万岁爷于是愧而纳谏。魏征敢于一次次直谏,固然最终是为了唐家的江山,与太宗的开明也有关系,其实最要紧的,我想恐怕还是他心里有民众的疾苦。
  
  《醴泉铭》清晰地传递了这种来自大地的信息。铭文一开始就针砭隋炀帝修九成宫的奢华,说他“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应该痛加责备。接着颂扬太宗如何爱惜民力民财,固拒新建,只肯在旧宫基础上,去奢华,茸颓败。望着原来隋宫的壮丽,可以吸取因奢而亡的教训;俯察今日修葺的求卑求俭,可以为子孙后代作楷模。太宗在麟游以杖掘地发现了醴泉,也并不归功于自己的圣明---写到这里魏征借题发挥,以大段文字提倡做人要象醴泉之水那样从盈流向虚,润泽脚下的土地;要去浮华归淳厚,以质朴代文饰;居于高处要防止下坠,盛满了水要留心不外溢。念兹在兹,才能永葆纯正和美好啊。为人臣子的魏征,当然不能不处处歌颂明君,可贵的是他处处借这颂辞来抒发自己“为生民立命”的情怀,褒扬中有劝导有戒免,实在太难为了他。好厉害的一支笔,好亲民的一支笔,一支向着大地的笔。
  
  魏征在铭文中着重说的是:为帝王者,应该有对生民的担当。去麟游的那几天全国正值高温,西安直奔39度,漆水河畔却绿得赢人,凉可怡心,恰如《九成宫醴泉铭》的描绘:“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我可以在阳光下躬身细品绕巨笔碑座四周拓刻的欧阳洵书作,良久徘徊不忍离去。“欧楷”真是精致而极!这篇长达千言的铭文,是书法家是在75岁高龄时写的,但通篇生机盎然,表现出溶隶于楷的创造性追求。你看他运笔,何等浑厚沉劲,意态饱满,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弯钩又用转法,曲圆较长,给整个字有力的支撑。每笔每划,每个转折、勾剔、顿挫、撇捺,无不精细至极,准确到位。它打破了亚瑟·史密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中国人缺乏精确。他认为中国人过分重视心灵生活,故尔缺少精确。而西方人重视的是头脑的思考。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他说,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也难以准确,但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作品来,那效果是西方坚硬的钢笔无法获得的。而“欧楷”则告诉我们,中国人重视心灵生活,同时也不缺乏精确。这也许是当代中国科技和制造业能以快速发展在文化人格方面的一个潜在原因吧。
  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题字:麟游大笔
  
  欧阳洵以楷书垂于青史,但八体尽能,对书法亦多精辟的见解。后人的评价他的字“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那完全是一种覆盖行、草、隶、篆诸体的宏大气势。书写宫庭碑铭当然只能用法度森严的楷书,难于像行草那样寄情内心的放浪形骸,却也在谨严的法度、妥贴的布局和森然若矛戟的点划撇捺之中,让你感觉到了结构的独异,劲峭的骨气,平正中的险绝,规矩中的飘逸。欧阳洵的个人情怀从精细的规范中蒸腾而出,与魏征文辞中的民生情怀水乳交溶,以精致而又精密的工笔为渠道,汩汩淌进世代人的心中。书法家以一种可贵的艺术工匠精神,使铭文中“惜民”的内蕴落了地,使铭文的民生情怀落了地!
  
  传递民生情怀,让其落地生根,这正是历史交予文人的责任,欧阳洵用笔担当了起来。
  
  借宿麟游宾馆的那个晚上,全城浸漫着难得的凉快和安静,友人们来索字,我几乎不假思索地提笔就写:“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这本描绘的是深山里的夜色,用于县城这个美妙的夏夜,竟那么恰如其分,惹得大家叫了一声好。友人走后,我从手机中调出了《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的照片(这是最知名的故宫博物院李褀藏本了),饱经1500年风霜的碑刻已经多处断裂残破,却以身上累累的伤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证,让我玩味到深夜。
  
  在宋拓本显示出来的20多处伤残与磨损中,有7处不能不引发你的关注。这7处是:“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句中的“百姓”二字;“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句中的“俯察”二字;“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句中的“爱”字;“下俯察厥土”句中的“下俯”二字;“圣人之德,上及太清(天),下及太宁(地),中及万宁(生灵)”句的“中”字;“飲之者,痼疾皆癒”句中的“疾”字;还有“持满戒溢”句中的“溢”字,等等。
  
  我不是历史考古学家,我只是凭一种直觉、或再加上一点文人的联想,接受到了其中清晰的信息。是呀,为什么偏偏在“百姓”,“俯察”(眼朝下看),“爱”(爱惜一夫之力、十家之产),“下俯”(体察下情),“中及万宁”(圣德中及于生民),“疾”(疾苦、疾病),“戒溢”(溢满招损)这些字上磨损得特别厉害,以致后世的藏者要在这些地方盖上印章来“圆满”这些残破呢?不为别的,是因为这些字有一个共同点,都关系着百姓的疾苦和期冀。历代的观赏的百姓文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在此处多加议论和抚摸,以致模糊了字迹啊!你难道从中没有听到无声的民声,无言的民意吗?没有听到砰然躍动的民心吗?
  
  25年前我曾到过麟游一次,此次重游,这里的山影是绿得越来越厚,流水是清得越来越澈,夜色也员静得越来越宁了。在第二天的行程中,我不时会想起那支大笔,想起宋拓本中那些残破的关键词,也不时会在这里那里读出一点《九成宫醴泉铭》的意蕴来。麟游正在大力兴建现代光伏产业,为了不占用可耕地,超大面积的太阳能光板被整体架设于10多米的空中,下面的土地则用于智能型的蔬菜花卉大棚,一块土地于是有了两倍的用途和多倍的收益。我问,怎么让深山散居的三两户人家,也能享用这些呢?工程人员说,光伏已经可以全面小型化了,下一步就开始实践绿色能源的小微式自循环,单家独户也能很方便地采用……。
  
  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一不小心就能读到“欧楷”那样精细无比的笔触。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县城东北有千年历史的石鼓峡石窟,湍急的山溪从两岸巨石的缝隙中喷薄而出,成一飞瀑,号称“小壶口”。窟内的坐佛造像已少有香火,倒是石窟外被流水拉出的石槽中,整齐的支撑着许多小树枝。来访的游客折一段树枝撑于石槽之中,寄望自己的心愿能够兑现,当地人把这叫“找个靠山”,针砭世风,语含嘲弄,我却觉得饶有意味。不靠神,不靠天,不靠命,不靠拉关系,“靠山”---就靠眼前这山川大地,就靠将这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靠山靠川靠大地,靠大地一样实在的老百姓,比靠什么都强。精心侍弄大地,精心整理河山,就找到了改变命运的真正的靠山。(2016.9.19于西安不散居)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